欧洲见闻
发布日期:2015-07-29浏览:2109
前年,随团去英国旅游观光。说是深度游,其实就去了伦敦、曼切斯特和苏格兰三个城市,伦敦自然少不了那些传统的旅游景点和项目,诸如看皇家宫殿,看英国首相工作和生活的唐宁街10号,看皇家大笨钟的夜景,看泰晤士河的风光。看007的英国情报大楼等等。说真的,这些传统景点并未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影响。
倒是去剑桥大学参观那天,有些颠覆了我的主观想象。都说中国的大诗人徐志摩在那里留学时,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爱情诗篇《再别康桥》。可是去了那里,才知道剑桥大学里根本没有什么康桥,唯一有的一座小桥,叫数学桥。原来“剑桥”原来曾被翻译成“康桥”。
据说康桥大学并不是一所大学的名称,事实上康桥有二三十所大学,而康桥大学则是这些学校的总称。其中最有名的是国王大学、王后大学,圣乔治大学。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康桥时期是诗人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也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可以说是志摩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也是他人生重大转折点。这里是他学业精进的里程碑,也是他结束和张幼仪的婚姻,寻找真爱的感情之碑。在这里,他尝到了天堂与地狱的滋味,但他体味最深的就是“爱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的自由了。
所以咱如果不出门实地去看看,才会了解这些历史,不至于被人忽悠还以讹传讹,原来真不是这么回事。
旅游感悟:1、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这世界上只有富人和穷人,聪明人和愚蠢人,因为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前掌握信息的往往是富人和聪明人。” 2、许多作家诗人的东西往往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而夸张,改编,张冠李戴在所难免。
可爱的英国小丑
剑桥大学的商业街上游人如织,全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种肤色、各种语言都可以在这找到。本来挺严肃而庄重的大学,却被幽默风趣的英国小丑和艺人们整成了呼啦啦一个闹市区:买旅游纪念品的,画画的,卖艺的,吹弹拉唱的,甚至小丑也来凑热闹,而且特喜欢跟亚洲人照相,故意做出很夸张的各种表情,随游客照。照完照样给你说声:“thank you very much! goodbye!”回想起,如果在中国国内景同样的情景,第一时间游客得准备付给小丑的钱,而且还不准还价。否则定有你好瞧的,不是吗?国内许多景点那些未经游客同意就噼噼啪啪给你照一通的照相小贩,不论青红皂白就拿着照片让游客选择付款,而且价格不菲。
偌大的商业街,很少看见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高声喧哗,你注意一瞧,闹哄哄的地方一定有咱中国游客。拜托!小声点说话不行吗?非得要让外国人投来鄙视的眼光。
感悟:1、小丑表面看起来很丑,但是思维行为或许骨子里还是个绅士;2、而有的游客看起来很富有、很有地位和涵养,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粗俗和卑劣或许就是个土包子。
作客莎士比亚的家乡
在18世纪全世界著名的诗人莎士比亚的家乡——英国一个小镇,我深深体会到那种书卷气和后人对这为文学巨匠的尊敬和爱戴。游客们静静地参观游览记载着萨士比亚一生的纪念馆,静静地听导游的每一句解说。在图书馆排队购买萨翁的原著和纪念品。然后在他出生和生活的房子前拍照留念。特别是在小镇的街道上散步,你会联想起萨士比亚那些类似《阿姆雷特》《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等戏剧片段的演出场景,也会对萨翁的十四行诗肃然起敬。至今仍然记得阿姆雷特在剧中说的那句“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的名言。文学是可以穿透人的五脏六腑的东西。
别了,英国,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感悟:1、突然想起在澳洲黄金海岸旅游时,淘金小镇上的真人活报剧,那感觉真的仿佛回到了18世纪。经典文学的穿透力非一般势力所能比;2、可惜国人不太爱读书了,尤其是那些世界知名的经典著作。资料表明中国人年平均阅读量全世界倒数第几名,这算是悲哀还是进步呢?
捷克是个文化厚重的国度
那年去东欧三国旅游,印象最深的除了多瑙河两岸的迷人风光,自然还有捷克古堡的广场文化。也许随着布拉格之春政治运动,而从捷克斯洛伐克分离出来的捷克,随着东欧剧变,与共产主义制度永远说拜拜了。在捷克古堡广场上,尽管游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劫后余生的国家不算富裕,跟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奥地利、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相比,各方面还差很远。但是骨子里就是贵族的捷克人,总是用他们独特的艺术天赋向世人昭示,他们曾经是权倾一时,富甲一方的贵族和富庶国家。古堡广场上三五成群,不时见到以行为艺术,吹萨克斯的,跳舞的,吹肥皂泡泡的,朗诵诗歌的为生的艺人,总之就算是乞丐,要饭的,都显得很不一样。他们从不衣衫褴褛,而是西装笔挺。他们从不低三下四地向游人伸手乞讨,而是卖命地、投入低展现自己的才艺,希望感动或引起游人的注意,然后给点小费。我认真听了一位老者的萨克斯演奏,尽管我没听懂他演奏的是什么曲子,但是老者的专注,忘情,认着是我很少见的,还有那美妙的乐曲让听者很享受,很愉悦,结果我给了5英镑的小费。觉得这老者不容易。想起我们国内一些粗俗粗糙的地摊文化,还真是有差别。
感悟:1、罗马不是一天可以到的,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呀;2、反观国人钱多的,不计其数,可是表现的也许只是硕大的项链,钻戒和装饰品,骨子里可能指甲里的泥土都还没彻底洗干净,更不要说贵族的综合素养了。
总统府卫兵酷毙了
那天去捷克总统府参观,人家的政府不像我们的县级衙门也有保安或武警守着,而是开放式的,任游人参观。那天正好有一个重要的外事活动,总统府的三军仪仗队敲着鼓,奏着乐缓缓走来,非常壮观。特别是总统府门卫的换岗仪式,看起来是一些花拳秀腿的动作,到那时那认着劲却令人动容。卫士的一身装束本身就够严实的了,可是在太阳底下一站就一个都小时,纹丝不动。特别是卫士都带着墨镜,酷毙了,帅呆了,于是引得游客争先恐后去与之合影。那卫士就当游客是空气,你照你的,我站我的岗,与你没一毛钱的关系。不笑也不愁眉苦脸,酷酷地站在哪儿站岗。这不,忍耐不住,我也上去咔嚓了一张。
感悟:1、要是换到咱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游客敢随便去跟金水桥的卫兵照相吗?更不敢随意同每天升国旗的军人们一起操正步走入广场。呵呵,这就是差距;2、我们连一个机关或企业的看门保安都凶神恶煞的,想起就不是滋味
倒是去剑桥大学参观那天,有些颠覆了我的主观想象。都说中国的大诗人徐志摩在那里留学时,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爱情诗篇《再别康桥》。可是去了那里,才知道剑桥大学里根本没有什么康桥,唯一有的一座小桥,叫数学桥。原来“剑桥”原来曾被翻译成“康桥”。
据说康桥大学并不是一所大学的名称,事实上康桥有二三十所大学,而康桥大学则是这些学校的总称。其中最有名的是国王大学、王后大学,圣乔治大学。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康桥时期是诗人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也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可以说是志摩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也是他人生重大转折点。这里是他学业精进的里程碑,也是他结束和张幼仪的婚姻,寻找真爱的感情之碑。在这里,他尝到了天堂与地狱的滋味,但他体味最深的就是“爱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的自由了。
所以咱如果不出门实地去看看,才会了解这些历史,不至于被人忽悠还以讹传讹,原来真不是这么回事。
旅游感悟:1、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这世界上只有富人和穷人,聪明人和愚蠢人,因为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前掌握信息的往往是富人和聪明人。” 2、许多作家诗人的东西往往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而夸张,改编,张冠李戴在所难免。
可爱的英国小丑
剑桥大学的商业街上游人如织,全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种肤色、各种语言都可以在这找到。本来挺严肃而庄重的大学,却被幽默风趣的英国小丑和艺人们整成了呼啦啦一个闹市区:买旅游纪念品的,画画的,卖艺的,吹弹拉唱的,甚至小丑也来凑热闹,而且特喜欢跟亚洲人照相,故意做出很夸张的各种表情,随游客照。照完照样给你说声:“thank you very much! goodbye!”回想起,如果在中国国内景同样的情景,第一时间游客得准备付给小丑的钱,而且还不准还价。否则定有你好瞧的,不是吗?国内许多景点那些未经游客同意就噼噼啪啪给你照一通的照相小贩,不论青红皂白就拿着照片让游客选择付款,而且价格不菲。
偌大的商业街,很少看见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高声喧哗,你注意一瞧,闹哄哄的地方一定有咱中国游客。拜托!小声点说话不行吗?非得要让外国人投来鄙视的眼光。
感悟:1、小丑表面看起来很丑,但是思维行为或许骨子里还是个绅士;2、而有的游客看起来很富有、很有地位和涵养,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粗俗和卑劣或许就是个土包子。
作客莎士比亚的家乡
在18世纪全世界著名的诗人莎士比亚的家乡——英国一个小镇,我深深体会到那种书卷气和后人对这为文学巨匠的尊敬和爱戴。游客们静静地参观游览记载着萨士比亚一生的纪念馆,静静地听导游的每一句解说。在图书馆排队购买萨翁的原著和纪念品。然后在他出生和生活的房子前拍照留念。特别是在小镇的街道上散步,你会联想起萨士比亚那些类似《阿姆雷特》《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等戏剧片段的演出场景,也会对萨翁的十四行诗肃然起敬。至今仍然记得阿姆雷特在剧中说的那句“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的名言。文学是可以穿透人的五脏六腑的东西。
别了,英国,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感悟:1、突然想起在澳洲黄金海岸旅游时,淘金小镇上的真人活报剧,那感觉真的仿佛回到了18世纪。经典文学的穿透力非一般势力所能比;2、可惜国人不太爱读书了,尤其是那些世界知名的经典著作。资料表明中国人年平均阅读量全世界倒数第几名,这算是悲哀还是进步呢?
捷克是个文化厚重的国度
那年去东欧三国旅游,印象最深的除了多瑙河两岸的迷人风光,自然还有捷克古堡的广场文化。也许随着布拉格之春政治运动,而从捷克斯洛伐克分离出来的捷克,随着东欧剧变,与共产主义制度永远说拜拜了。在捷克古堡广场上,尽管游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劫后余生的国家不算富裕,跟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奥地利、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相比,各方面还差很远。但是骨子里就是贵族的捷克人,总是用他们独特的艺术天赋向世人昭示,他们曾经是权倾一时,富甲一方的贵族和富庶国家。古堡广场上三五成群,不时见到以行为艺术,吹萨克斯的,跳舞的,吹肥皂泡泡的,朗诵诗歌的为生的艺人,总之就算是乞丐,要饭的,都显得很不一样。他们从不衣衫褴褛,而是西装笔挺。他们从不低三下四地向游人伸手乞讨,而是卖命地、投入低展现自己的才艺,希望感动或引起游人的注意,然后给点小费。我认真听了一位老者的萨克斯演奏,尽管我没听懂他演奏的是什么曲子,但是老者的专注,忘情,认着是我很少见的,还有那美妙的乐曲让听者很享受,很愉悦,结果我给了5英镑的小费。觉得这老者不容易。想起我们国内一些粗俗粗糙的地摊文化,还真是有差别。
感悟:1、罗马不是一天可以到的,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呀;2、反观国人钱多的,不计其数,可是表现的也许只是硕大的项链,钻戒和装饰品,骨子里可能指甲里的泥土都还没彻底洗干净,更不要说贵族的综合素养了。
总统府卫兵酷毙了
那天去捷克总统府参观,人家的政府不像我们的县级衙门也有保安或武警守着,而是开放式的,任游人参观。那天正好有一个重要的外事活动,总统府的三军仪仗队敲着鼓,奏着乐缓缓走来,非常壮观。特别是总统府门卫的换岗仪式,看起来是一些花拳秀腿的动作,到那时那认着劲却令人动容。卫士的一身装束本身就够严实的了,可是在太阳底下一站就一个都小时,纹丝不动。特别是卫士都带着墨镜,酷毙了,帅呆了,于是引得游客争先恐后去与之合影。那卫士就当游客是空气,你照你的,我站我的岗,与你没一毛钱的关系。不笑也不愁眉苦脸,酷酷地站在哪儿站岗。这不,忍耐不住,我也上去咔嚓了一张。
感悟:1、要是换到咱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游客敢随便去跟金水桥的卫兵照相吗?更不敢随意同每天升国旗的军人们一起操正步走入广场。呵呵,这就是差距;2、我们连一个机关或企业的看门保安都凶神恶煞的,想起就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