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喂时代,你被算法投喂了什么,可别困在信息茧房里
发布日期:2021-01-11浏览:4896
你喜欢什么就推送什么,你想看什么就推送什么。“投其所好式”的推送,在移动互联网里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算法推荐”,算法的出现,对人们的资讯信息获取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现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出现,人们反而是无从选择。算法的出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用技术手段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节约时间成本,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就会有不好的另一面。
一 信息获取,主动被动是天壤之别
我们把互联网时代拆成两段,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表面上两者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实际上这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坐着的PC互联网是主动搜索+网络爬虫+深度思考的搜索时代,你想要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你提出什么的问题;主动搜索曾是我们人类去了解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它能够发挥我们的创意,调动我们的想象力,强化我们的思考能力,真正的做到探索问题、找出答案、构建智慧,全方面的塑造我们的价值观体系。
躺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被动接收+算法推荐+及时享乐的投喂时代,不需要我们提出问题,当然也不需要我们思考问题,你看到的就是你喜欢的,你喜欢的就是你看到的,因为你每一次在手机终端的动作、行为,都会被算法记录下来,形成无数个标签,算法再用这些标签推送更多的你喜欢的你看到的相应信息内容,恰恰这两者也在不断的强化你的价值观,压缩着你的知识面。
二 信息茧房,成为动物园里的动物
在动物园里被圈养起来的动物,饲养员会定期给动物投喂各种它们喜欢吃的、爱吃的食物,游客们在园内也可能买到规定的食物投喂给各种动物。但是这些动物园中被圈养的动物呢?雄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广袤的草原,老虎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茂密的山林。细想下去,在这个算法推荐的时代,我们是不是有点像动物园里被圈养动物,别投喂着各种我们喜欢的信息和内容。
其实,算法推荐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信息茧房”效应。所谓的“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在算法推荐机制下,我们只看想看的,只听想听的,那些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在无意之中都被过滤屏蔽掉了。但是我们的成长只有与外界不同领域、不同信息进行不断接触、不断交流、不断吸收才能完成。单纯的“投其所好式”的信息投喂,会不断重复强化自我偏见和喜好,甚至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有人特别喜欢高质量的信息和内容,算法会不会源源不断地推荐高质量的信息和内容,抱歉,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信息投喂的商业逻辑是向下兼容,而不是向上兼容。很简单,不论是从平台的分发机制来说,平台本身就是一家企业,是企业就需要考虑盈利,考虑用户增长,用户量、点击率和传播率就是永远绕不开的重要指标,而用户量、点击率和传播率的信息和内容,越是大众化口味的用户底层需求,这就是商业社会。再从内容生产者角度来说,“用户兴趣导向”、“平台推荐机制”成为影响内容生产者创作内容的重要因素。曾有平台做过一项关于做内容是要迎合大众还是做自己的话题,有六成的内容生产者选择了迎合大众而非做自己。长此以往,困在信息茧房内,接收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同质化、肤浅化、傻瓜化,我们的视野就会越来越窄,甚至品味、审美、思维、价值也会很难有所提升。
三 快餐节奏,欲罢不能的碎片化成瘾
“X分钟学会一个技能”、“几招帮你搞定XX”等等各种以流量至上的标题党、震惊体、快餐式的信息内容,在各大平台无处不在,这种没有上下文、没有逻辑结构,一味的借助算法推荐,迎合大众群体的脆弱焦虑心态,利用用户的贪婪、自私、虚荣、嫉妒、急功近利等等人性弱点,生产出来各种媚俗、低俗、庸俗的内容。只是无脑的输送着浓缩的快感和知识,满足短暂的多巴胺刺激,形成碎片化娱乐、及时性享乐、间歇性冲动。
全屏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却造成欲罢不能的碎片化内容上瘾。曾有平台做过用户统计,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个短视频平台就可以轻松的占据用户每天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天一小时,弹指一挥间,那些每天站在地铁上、走在大街上、窝在沙发里,一边滑动手指,一边盯着屏幕或傻笑、或悲伤、或如有所思,到底是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还是看到了一个更小的世界?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事业更精进,还是生活更幻想思维更下降?
为何碎片化信息内容如此上瘾,《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就列举了六种行为上瘾的构成要素:诱人的目标、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渐进改善的感觉、越来越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暂未解决的紧张感、强大的社会联系。我们简单列举几项,诱人的目标:我们看到的碎片化信息内容,是不是有着诱人的标题和文案,让我们感觉不看就好像要失去些什么一样;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每一次的刷屏滑动,是不是在算法的逻辑下,有着千人千面的你想看的,你喜欢看的信息内容在不断出现,等着你再次刷屏滑动;渐进改善的感觉:是不是这些平台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系统更新,给优化或者提供更多有趣好玩的功能,是不是看到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内容,有种大开眼界、获得新知、提高自我认知的感觉。其实,这种搬砖式的碎片化信息内容获取,只能让我获得短暂的快感沉迷其中,并不能为我们盖一座高楼。
四 拒绝投喂,走出信息茧房
解放自我的特立独行,独立思考的完善人格,要靠日复一日的系统学习,要靠持之以恒的知识积累,比起获得搬砖式的碎片化信息内容,构建自己的人生蓝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更为重要。应对快节奏的时代,碎片化未必是一种捷径,快实则慢,慢实则快。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等等这些人生精进的软实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增长的。拒绝投喂,重拾自主思考能力、自主搜索权利,真正的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海。
构建人生蓝图,构建知识架构。我们无法规避这个商业社会,也无法逃避这个商业社会,作为这个商业社会的一个成员,就需要去思考如何去构建自己的人生蓝图,让自我在这个商业社会中的价值最大化,把自己当成公司来经营,把自己当成产品来买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前我分享的文章《构建个人商业模式,经营好自己,搞懂你的钱途和前途》。越是碎片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越是需要保持一种任他东南西北风,我自屹然不动的态度。碎片化学习一定是建立在自我知识管理系统下,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掌握真正的内化知识,避免只有信息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以前分享的文章《信息爆炸时代,构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实现人生精进》。
拓展自己的兴趣边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世界是多维的,知识是无边界的,我们要做一个复合型专才。多渠道、全方位的获取信息,主动搜素、广泛阅读,不盲目追随,接纳和包容不一样的观点信息内容,让自己多元化一些。多花一点时间、多去深度思考一下,找到自我价值的归属。拓展自己的不同圈子,在交流沟通中,得到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信息内容,来巩固强化自我的核心认知。
一 信息获取,主动被动是天壤之别
我们把互联网时代拆成两段,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表面上两者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实际上这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坐着的PC互联网是主动搜索+网络爬虫+深度思考的搜索时代,你想要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你提出什么的问题;主动搜索曾是我们人类去了解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它能够发挥我们的创意,调动我们的想象力,强化我们的思考能力,真正的做到探索问题、找出答案、构建智慧,全方面的塑造我们的价值观体系。
躺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被动接收+算法推荐+及时享乐的投喂时代,不需要我们提出问题,当然也不需要我们思考问题,你看到的就是你喜欢的,你喜欢的就是你看到的,因为你每一次在手机终端的动作、行为,都会被算法记录下来,形成无数个标签,算法再用这些标签推送更多的你喜欢的你看到的相应信息内容,恰恰这两者也在不断的强化你的价值观,压缩着你的知识面。
二 信息茧房,成为动物园里的动物
在动物园里被圈养起来的动物,饲养员会定期给动物投喂各种它们喜欢吃的、爱吃的食物,游客们在园内也可能买到规定的食物投喂给各种动物。但是这些动物园中被圈养的动物呢?雄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广袤的草原,老虎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茂密的山林。细想下去,在这个算法推荐的时代,我们是不是有点像动物园里被圈养动物,别投喂着各种我们喜欢的信息和内容。
其实,算法推荐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信息茧房”效应。所谓的“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在算法推荐机制下,我们只看想看的,只听想听的,那些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在无意之中都被过滤屏蔽掉了。但是我们的成长只有与外界不同领域、不同信息进行不断接触、不断交流、不断吸收才能完成。单纯的“投其所好式”的信息投喂,会不断重复强化自我偏见和喜好,甚至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有人特别喜欢高质量的信息和内容,算法会不会源源不断地推荐高质量的信息和内容,抱歉,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信息投喂的商业逻辑是向下兼容,而不是向上兼容。很简单,不论是从平台的分发机制来说,平台本身就是一家企业,是企业就需要考虑盈利,考虑用户增长,用户量、点击率和传播率就是永远绕不开的重要指标,而用户量、点击率和传播率的信息和内容,越是大众化口味的用户底层需求,这就是商业社会。再从内容生产者角度来说,“用户兴趣导向”、“平台推荐机制”成为影响内容生产者创作内容的重要因素。曾有平台做过一项关于做内容是要迎合大众还是做自己的话题,有六成的内容生产者选择了迎合大众而非做自己。长此以往,困在信息茧房内,接收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同质化、肤浅化、傻瓜化,我们的视野就会越来越窄,甚至品味、审美、思维、价值也会很难有所提升。
三 快餐节奏,欲罢不能的碎片化成瘾
“X分钟学会一个技能”、“几招帮你搞定XX”等等各种以流量至上的标题党、震惊体、快餐式的信息内容,在各大平台无处不在,这种没有上下文、没有逻辑结构,一味的借助算法推荐,迎合大众群体的脆弱焦虑心态,利用用户的贪婪、自私、虚荣、嫉妒、急功近利等等人性弱点,生产出来各种媚俗、低俗、庸俗的内容。只是无脑的输送着浓缩的快感和知识,满足短暂的多巴胺刺激,形成碎片化娱乐、及时性享乐、间歇性冲动。
全屏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却造成欲罢不能的碎片化内容上瘾。曾有平台做过用户统计,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个短视频平台就可以轻松的占据用户每天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天一小时,弹指一挥间,那些每天站在地铁上、走在大街上、窝在沙发里,一边滑动手指,一边盯着屏幕或傻笑、或悲伤、或如有所思,到底是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还是看到了一个更小的世界?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事业更精进,还是生活更幻想思维更下降?
为何碎片化信息内容如此上瘾,《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就列举了六种行为上瘾的构成要素:诱人的目标、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渐进改善的感觉、越来越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暂未解决的紧张感、强大的社会联系。我们简单列举几项,诱人的目标:我们看到的碎片化信息内容,是不是有着诱人的标题和文案,让我们感觉不看就好像要失去些什么一样;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每一次的刷屏滑动,是不是在算法的逻辑下,有着千人千面的你想看的,你喜欢看的信息内容在不断出现,等着你再次刷屏滑动;渐进改善的感觉:是不是这些平台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系统更新,给优化或者提供更多有趣好玩的功能,是不是看到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内容,有种大开眼界、获得新知、提高自我认知的感觉。其实,这种搬砖式的碎片化信息内容获取,只能让我获得短暂的快感沉迷其中,并不能为我们盖一座高楼。
四 拒绝投喂,走出信息茧房
解放自我的特立独行,独立思考的完善人格,要靠日复一日的系统学习,要靠持之以恒的知识积累,比起获得搬砖式的碎片化信息内容,构建自己的人生蓝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更为重要。应对快节奏的时代,碎片化未必是一种捷径,快实则慢,慢实则快。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等等这些人生精进的软实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增长的。拒绝投喂,重拾自主思考能力、自主搜索权利,真正的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海。
构建人生蓝图,构建知识架构。我们无法规避这个商业社会,也无法逃避这个商业社会,作为这个商业社会的一个成员,就需要去思考如何去构建自己的人生蓝图,让自我在这个商业社会中的价值最大化,把自己当成公司来经营,把自己当成产品来买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前我分享的文章《构建个人商业模式,经营好自己,搞懂你的钱途和前途》。越是碎片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越是需要保持一种任他东南西北风,我自屹然不动的态度。碎片化学习一定是建立在自我知识管理系统下,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掌握真正的内化知识,避免只有信息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以前分享的文章《信息爆炸时代,构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实现人生精进》。
拓展自己的兴趣边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世界是多维的,知识是无边界的,我们要做一个复合型专才。多渠道、全方位的获取信息,主动搜素、广泛阅读,不盲目追随,接纳和包容不一样的观点信息内容,让自己多元化一些。多花一点时间、多去深度思考一下,找到自我价值的归属。拓展自己的不同圈子,在交流沟通中,得到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信息内容,来巩固强化自我的核心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