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周永亮

周永亮 暂无评分

战略管理 经营计划

讲师官网:http://zhouyl.sougen.com.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周永亮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赶紧转型,传统的商业模式走到了尽头

发布日期:2015-03-14浏览:2183

一年来,中国企业可是不缺新闻关注点,除了电商和互联网金融类的兴奋点外,最抢眼球的,也是最令人揪心的,应该属大批中小企业老板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消息了。
近三个月来,出于职业因素,我先后考察了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山西、内蒙和四川等几个省份的20多个城市几十家中小企业和几个大型企业,行业涵盖了金融、制药、能源、纺织、安防、餐饮、食品、医疗、钢铁、农业、地产、旅游、文化和IT等。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这些省份的很多中小企业确实处于生存受到威胁的地步,资金链难以为继,一批老板不是跑路就是到处找钱,可谓惶惶不可终日。
中国企业的真的有问题了吗?
我的结论是:东边日出西边雨。也就是说,在一大批中小企业甚至大型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处于崩溃边缘的同时,有另一大批企业却生龙活虎不差钱,受到投资者和银行的追捧。
这是何故?
通过近距离观察,处于崩溃边缘的企业大多是传统产业以及按传统模式经营的企业,而那些创新能力强且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受到资本和银行的热捧。
有人认为,这是经营环境的问题,更有人说是政策的问题。不少人,甚至企业家纷纷上书政府,要求政府和银行业救企业。我开玩笑的说,这是企业老板的“集体上访现象”,与讨薪的民工上访没有多少差别。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一些人的思维并没有改变,甚至一批老板的思维也没有改变,他们的经营依靠与政府官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红火的时候,与官员打得火热;一旦出现不利情况,他们自然而然的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政府,希望政府出手相救。这样的企业家,与不能断奶的孩子有啥区别?如一些房地产商,拿地的时候靠政府关系,现在房子卖不出去了,仍然到处找政府解救。挣了钱,这些人认为自己胆识过人,是经营有方;现在发现不能很轻易的挣到钱了,这批人则认为政府有问题了,是环境出了问题。
我觉得,很多企业出现危机恰恰说明那种完全经营靠人脉资源、管理靠低成本的传统模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型,这个词已经成为热词!
尽管如此,当著名企业家、海尔当家人张瑞敏先生在6月底一个论坛上提出海尔裁员10000人并提出进一步深化企业转型的观点后,还是成了这段时间来的重磅新闻。
海尔,也裁员?一裁,就是10000人! 2004年前后联想的大裁员曾经掀起轩然大波,似乎这样规模且形象良好的品牌是不会裁员的。其实,据媒体报道,海尔在2013年就裁掉了16000名员工,2014年裁掉的10000人集中在了中层管理人员。连续两年的大裁员震动了中国企业界:是海尔不行了?还是海尔有了新的想法?
按照张瑞敏公开的说法,这两次裁员都是公司转型的一个基本措施,第一次裁员重在降低用人成本,第二次裁员重在减少中间层次。
看来,需要转型的不仅仅是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中小企业,还包括了一批像海尔这样的大型知名企业。其实,最近一年来,喊着要“转型”的确实不止海尔一家,还有国美、苏宁、华为、联想等大型企业,甚至最近任正非也在内部会议中提出,如果不能转型,华为一旦遇到资金危机,公司的现金就只能维持90天的时间,他特别在会议上问道:我们如何活过91天?
在我的印象里,转型,这个词已经热说了很多年,转型升级都已经成了熟词,甚至政府文件里都不断的强化。但为什么这次张瑞敏等一批企业家当提出“转型”时候,还是引起了企业界的强烈共鸣和媒体的关注呢?我认为,其因素有两个:
第一,曾创造高速增长奇迹的传统商业模式走到了尽头,开始创造高泡沫的危机
由于中国特定的政策环境,我们的很多企业养成了对政府资源的依赖。近十年来,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都将依赖政府资源做生意变成了一种自然习惯,无论是政府资源比较明显的能源、房地产、基础设置、农业、医疗、金融,就连IT、咨询、培训、演出、广告、体育、餐饮等,都与政府资源构成了紧密的商业联系,像餐饮、白酒、旅游酒店、演出娱乐这样的大众产业竟因政府的“禁酒令”和“禁奢令”而一蹶不振。到了这样的程度,市场经济的模式演化成了政府经济模式,竞争成了对政府资源进行争夺的竞争。
不少老板的经营套路是,拿到了政府资源的支持后,开始运用低成本的材料供应和人力资源供应进行经营,从矿山、天然气、公路、建设、房地产,到农业、机械加工等,均是如此。因此,近十年来不少中国企业无论大小,其商业模式的核心秘密基本都在于获取强大政府资源的支持 + 材料人工低成本。
另外,很多人都知道,就连外企都知道,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是这十年来最好、最稳定的大客户,因为经过十多年的“国进民退”,几乎所有规模大一点的产业前几名都变成了国有企业,而争夺国有客户的投标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演化成了人际关系手段的竞争。这可以从最近一年来反腐行动暴露出来的事件和人员可见一斑。
这种模式曾在十年里由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联手”创造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奇迹,但本质上却是经济发展的投资拉动模式在企业界的直接反应。
一旦遇到政策的变化,这种模式即会导致整个产业的变化,从而使得产业内企业产生连锁反应,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很多都被裹挟其中,很难幸免。可以说,目前中国各类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正是这种政策环境发生巨变的反应:政府的生意不好做了,政策管制严格了,原先的人脉关系不好使了,人工成本在不断增加,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论大小,必然陷入困境。
如果这种模式不能彻底改变,如果企业家们不能意识到这种模式的致命缺陷,企业面临的困境不可能解脱。力图通过说服政府帮助解脱,无疑是缘木求鱼。
第二,曾开创中式特色的传统管理模式走到了尽头,开始走向封闭自满和产生副作用
与十年来高速增长相呼应的是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逐渐固化。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中国企业可谓是疯狂地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美国企业的管理以及德国企业的管理,乃至台湾的管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形象突然崩塌了。似乎从那一刻起,我们很多企业的管理方式开始转向内部,国学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成了真正的热门,企业家开始追捧国学,似乎言必谈国学,老板们到处狂追国学班。一些知名企业家们似乎也成了国学传统的代言人。
我觉得,让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理念成为管理模式的底色无可厚非,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不少企业,甚至一些管理还不是很规范的中小微企业,也都开始强调特色,并冠之以很多高深的理念,空谈之风弥漫,玄学之气游荡,甚至一些老板中间出现了“不学还能踏踏实实做企业,学了反而不专心于企业,而是专心于大师”的古怪现象。这在提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今天,简直成了企业界一个很奇葩的现象。
此风不除,企业将会有灭顶之灾;此风不改,管理模式谈不上规范,更谈不上创新。可以说,这股风气形成的管理模式固化封闭潮流应该走到了尽头。管理行为的务实、员工行为的职业化,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应该成为管理系统升级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的企业家,特别是大批中小微企业的老板们需要的对管理模式的反思,管理系统的创新和升级仍然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否则,即使商业模式转型成功了,也会因管理模式跟不上去而崩盘。
 
在我看来,中国企业的这次转型,应该是进一步向真正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意味着中国企业界新的革命时代到来。俗话讲: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今天的危机,对一个立意前行的企业家而言,恰恰意味着新的高潮的到来!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